
在集团铸铁口平台上,身着工装的宋振云腰间紧系安全绳,手持焊枪,目光专注地落在焊接点上。十几年来,他在飞舞的焊花中,默默守护着设备的平稳运行。2008年,刚走出校园的宋振云加入集团冶金机械厂成为一名维修工。他入职不久便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首场硬仗——高炉热风炉炉体钢板需紧急抢修。彼时时间紧、任务重,厂部紧急抽调了十几台交流焊机同时作业。当时,现场使用506焊条进行炉体焊接,导致操作难度远超预期,不仅焊条难以顺利打火,焊出的焊缝也参差不齐,美观度与牢固度均难以保证。面对挑战,初出茅庐的宋振云没有气馁,更没有退缩。他紧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手持焊条,一遍遍调试电流、摸索最佳焊接角度。经过多次尝试、认真总结,一行人从白天奋战到第二天凌晨,当最后一道焊缝通过验收,宋振云摘下防护面罩,才发现双眼早已被弧光打得红肿刺痛,几乎睁不开眼,但他的心里却涌上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与踏实。从那以后,一次次突发抢修和一项项技术难题,成了宋振云成长路上的“磨刀石”。他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焊接技艺,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维修经验,逐渐从当年的“新兵蛋子”,成长为班组里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。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,他参与了公司多项技术革新与设备改造项目,用专业能力为提升生产效率献策出力。

今年6月中旬,一项艰巨的任务再次落在了宋振云的肩上——不锈钢炼钢钢水罐的技术改造。与以往维修不同,这次技改必须在确保钢水罐原有工艺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完成,对方案的严谨性和实施的精准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。面对这块“硬骨头”,宋振云将“办公室”搬到了生产一线。白天,他穿梭于钢水罐之间,蹲在设备旁仔细察看结构细节,主动向岗位操作人员请教设备运行的工艺特点;晚上回到家,他一边查阅文献、学习同类技改案例,一边对照钢水罐的各项参数反复推演方案,常常不知不觉工作到深夜。经过反复研究、多轮讨论与周密筹划,宋振云与同伴最终制定出一套详细且科学的施工方案:在钢水罐顶端加装一圈宽度为150mm的护沿,并在护沿下方分段焊接筋板。最终,他们采用了“护沿+筋板”的双重防护结构,不仅增强了钢水罐的稳定性和抗撞击能力,也有效缓解了钢水倾倒过程中对罐沿的冲刷。方案实施后效果良好:钢水罐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,维修频次与费用大幅降低,在节约可观生产成本的同时,也保障了炼钢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。“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升级,我们还会面临新的技术挑战。”谈及未来,宋振云坚定地表示,“我会继续加强学习,主动钻研新设备的原理与性能,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,做好维修线上的螺丝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