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泰嘉新材料轧钢作业区磨床机组,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。一个身影穿梭在设备之间,时而俯身仔细查看轧辊磨削的表面质量,时而停下脚步,和班组成员交流几句操作要领。他就是磨床机组乙班班长吴会涛。
“提质提效,就是我们岗位的生命线。”这是吴会涛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扎根一线的工作信条。
为了突破生产瓶颈,他主动对标行业先进,为班组量身定制了“产量与质量双重提升目标”。在产量上,他瞄准“每周提升5%”的小目标,通过优化人员安排、压缩轧辊下线时间,一步步实现效率突破。此外,他还带着大家梳理优秀班组的操作经验,一项一项找差距、补短板。
质量管控上,他定下“磨削零事故”的目标,把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、每个人,同时带领团队复盘历年事故案例,总结出“操作失误三大诱因”,一一制定改进对策。几个月下来,乙班不仅连续三个月稳坐班产第一的交椅,还实现了磨削事故“零发生”,成了车间的“标杆班组”。
吴会涛深知:“设备稳,效率才能高。”面对长期困扰生产的漏油、压力不稳、设备异响等问题,他带着大家全面排查,成功解决了3处老漏油点;又通过反复调试液压泵,进一步提高磨削精度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3号磨床的过滤罐,长期高压运行下老是开裂,不仅经常要停机维修,还污染磨削液,影响轧辊质量。吴会涛蹲在现场反复观察,最终提出一个巧办法:把常压过滤罐改成压力罐。新罐体采用加厚不锈钢,既耐压又密封。改造后,过滤系统故障率大幅下降,每月能省下4小时维修时间,生产效率明显提升。
随着产品向“薄规格、高精度”转型,新的挑战又来了。辊系直径越来越小,磨削难度大,还容易导致轧辊弯曲、设备振动。万一多台轧机同时应用细辊径轧辊可能会一起出问题,这样整条线都得停。吴会涛在班组会上提出“两台轧机合理配辊”方案:始终保持“一粗一细”的搭配,一台用直径64mm以上的粗辊,另一台用62mm以下的细辊。这样一来,就算细辊轧机出了问题,另一台还能照常生产,保证了作业区持续稳定运行。
“一个人强不算强,整个班组强才是真本事。”吴会涛总是这么说。他建立起“月度总结+对标学习”机制,每月底带着大家复盘产量、质量、设备情况,把问题一个个拆解、攻坚。在他的带领下,乙班班产纪录不断刷新,轧辊磨削合格率稳定提高。
从操作工到班长,再到岗位技师,吴会涛的身份在变,但对技术的钻研、对质量的坚守始终没变。如今,他不仅带领乙班成为车间产量和质量的“双标杆”,更带出了一批技术扎实、责任心强的骨干。
面对未来,吴会涛目标清晰:继续扎根一线,用更严的标准、更精的技术,带着班组在提质提效的路上踏实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