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集团冶金机械厂轰鸣的生产车间里,焊花四溅、机床飞转。一个身影常年穿梭其间,手持焊枪,全神贯注。十八年如一日,他以钢铁为纸、以弧光为笔,在一道道细密焊缝中书写着极致严谨与匠心传承。他,就是机制五班班长——张英涛。
2007年,张英涛初入冶金机械厂,便展现出“爱钻牛角尖”的认真劲儿。机械组装与焊接,在他眼中不仅是技术,更是责任。“图纸就是施工指南,每一个尺寸、每一条线都关系到产品的安全与效能。”他总是这样说。拿到图纸后,他总会先伏案细读,反复核对,标注疑问、请教老师傅,非把设计意图和技术参数吃透不可。实操时,他更是毫不含糊——从零件拼装精度,到电流电压的调试,再到焊缝外观与内部质量,他步步较真、层层把关,绝不放过任何细微偏差。
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我们手上出去的,必须是放心产品。”正是这种对精准的执着,让张英涛在短短几年间熟练掌握了多种高难度焊接工艺,迅速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班组的技术骨干,成为同事眼中“靠得住、信得过”的标杆。
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,这不仅是张英涛的口头禅,更是他扎根一线的职业信念。面对技术难题,他从不退缩,总是迎难而上,以创新思维破解瓶颈。
在一次设备的制作安装中,团队遇到了长轴类工件组装焊接的挑战:工件超十米,传统方法难以控制焊接变形,精度无法保障。关键时刻,张英涛站了出来。他带领团队利用多平台协作,配合油缸活塞杆、高度尺、水准仪和百分表等工具,对毛坯件反复校准、分步定位,硬是将组装精度牢牢控制在2毫米之内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他利用厂内闲置的旧堆焊机旋转机构,自主研制出一套托轮装置,提出“旋转匀速焊接法”,实现焊枪与工件同步精准移动,不仅能有效抑制焊接变形,更保障了焊缝质量均匀可靠。
在中煤项目预热室风室的制作中,张英涛再次展现了出色的技术能力。该风室系统结构复杂,14个风室每一个都需对接得严丝合缝,精度要求极高。他大胆提出“分拆制作、精准合装”的工艺方案,通过定制专用工装、编程控制角度,将每个风室拆成三部分分别拼焊校准,最后进行整体合装。凭借这一创新,总重六十吨的风室实现了一次性组装成功,不仅大幅缩短工期,更成功拓展了多面体铆焊工件市场。
2017年,因技术全面、作风扎实,张英涛被任命为机制五班班长。岗位变了,但他追求极致的匠心不变,更添了一份传承带教的责任。
为帮助年轻职工快速成长,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制识图教学课件,系统讲解图纸符号、技术要求和工艺标准。实操培训时,他总是亲手示范,从量具使用、参数调节到缺陷预防,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。遇到职工操作失误,他从不斥责,总会耐心带着他们复盘操作、分析原因,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。
在他的用心带领下,机制五班逐渐形成了“比、学、赶、帮、超”的良好氛围,团队凝聚力、技术水平持续提升。如今,一批批由他亲手带出的新人,已陆续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。
面对未来,张英涛表示,将继续以“学习与创新”为双翼,带领班组深耕一线、精益求精,不断突破技术瓶颈、提升团队整体实力,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。